因應越來越多人將德國列為出國留學的選擇之一,關於德國學制和高等教育制度的介紹也非常多,甚至連德文課本裡面都會專門列出一課在介紹德國的教育制度!他們也是滿有有自知之明的(自傲?),大概知道自己的制度對外人來說很複雜吧!
所以我也沒有要再次詳細的專門介紹這個題目,很擔心要是敘述的不盡正確,那簡直就會是誤人子弟吧!這次只是想要分享一些除了基本認識之外,我看到的特色。
教育制度要從國家制度說起,德國是屬於聯邦制的國家,每一個邦有邦憲法,並且對於邦內事務有相當大的自治權限,而我所接觸到最多的就是教育制度和各項學生事務。每個邦內的義務教育學制會有一些差別。
有可能是讀幾年的差別:比如說基礎教育(相當於國民小學教育)是4到5年的時間,接著就讓學生選擇分別進入Gymnasium、Realschule、Hauptschule接受中等教育,可以類別為普通國高中學、高職、專科學校等等,大約是6-9年的時間。另外也可能是教授內容程度的差別:在德國認識的中國移民女孩璐平說,以前她住在圖林根邦和黑森邦的交界處,而她選擇進入Gymnasium接受中等教育時,就選擇到圖林根邦的學校去上課,因為這個邦的學校所教授的課程程度比較高,而之後參加該邦學力考試(Abitur)時,獲得的成績也會在申請高等教育(泛稱大學)時,如Universität(大學)、Fachhochschule(應用技術大學)、Fachschule(專科學校),較具優勢。
貼個基本的介紹給大家~
德國學制介紹:
http://www.saec.edu.tw/info/german/g5.htm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BE%B7%E5%9C%8B%E6%95%99%E8%82%B2
網路上的相關介紹其實滿多的,若是願意看英文或德文的話可以得到更詳實的資訊,或是到哥德學院也可以獲得許多資訊。
不過關於上述內容,就我的認知覺得可能部分要修改一下,目前讀大學也是可以拿到bachelor(學士學位),在讀滿三年或是六學期之後,通常就能修滿畢業學分…只要你沒有被當掉!在德國高等教育是很嚴謹的!你可能會嚇到,因為某教授在某堂課的學期開始之初,站上講台的第一句發言就是:「你們應該也都聽說了,歷年來這堂課在每學期都會有80%的人會被當掉,畢竟如果我沒有訓練好你們,對你們的將來也是毫無幫助。」(聳肩笑)
德國的大學分為冬季學期和夏季學期,冬季學期通常是10月中開始,期間會放兩周的歡樂聖誕節暨新年假期!接著回到學校上課直到2月中結束課程,假期開始。但是結束課程並沒有令人歡樂的感覺,因為這代表的是報告和考試地獄的來臨!2月中到4月初的假期裡,老師會公布不同的考試時間,沒考過還可以補考!不用考試的課程通常就必須繳交報告。這種假期是聽起來不短,卻不能完全爽爽耍廢的假期耶!接著4月初就是夏季學期的開始,一開學就會遇到短小可愛的復活節假期,接著通常就是一路到7月底結束夏季學期的課程了。交換生來到這裡其實滿開心的!畢竟放假的時間超多!不過對正式就學的學位生而言其實在德國讀書是滿辛苦的。在德國的大學裡並沒有有很多的課外活動,可以說不像在台灣這麼的多吧!不盛行社團活動,主要以學生會和球隊為主。學生也不盛行舉辦很多元學生活動,頂多就是很多的party吧!開學迎新party、各系包場舉辦party、平日課後的夜晚或是周末會在學生bar或是café舉辦各種party!外面沒party,就在自己宿舍裡辦囉!辦party超級簡單的啊!只要包個場地、準備喝不完的酒、請一位DJ、入口處幾位同學負責收錢和顧外套,就好了!不需要像台灣學生辦活動時一樣,沒日沒夜的籌備討論,每一場校園活動都是參與者的心血和成長歷程。何必呢?在德國的課後時間就應該用在酒醉跟醒酒上阿!(欸?!)不是,是用在治學上。
在德國,介紹自己的學齡通常都用「第幾學期」來講,第一次和我的語言交換夥伴Marvin見面的時候,我說我已經是四年級的學生了,Marvin挑眉張大眼睛,看起來一臉沒聽懂,後來輪到他自我介紹自己目前就讀「第六學期」時,我才知道原來我是「第七學期」的學生喔!
因為台灣高等教育學制和美國比較像,所以學士班是讀四年,分成一到四年級,通常大四生就是歡樂的畢業生囉!大概是一種年紀到了就該畢業了的感覺!大家可以一起在太陽下丟學士帽慶祝大學畢業(我現在正在幻想我的畢業季!)
但是歐洲的高等教育學制就不太一樣,是以學期來計算,或許因為每個人自己的人生規劃不同,因此不一定會在第六學期畢業,所以是到了終於修畢畢業學分,外加完成個人的thesis(類似畢業論文)之後,才算是畢業了!可以說,是一種資格符合了才算畢業的意思。因此學校裡並不會特別有畢業季的氣氛,之前十月下旬時,台灣的同學們幫我拍的學士服團照,照片放上Facebook之後,許多歐洲朋友,包括語伴Marvin、法國室友Cyrielle、義大利室友Michella都一臉羨慕的說,你們的畢業活動看起來好有趣喔!
談到畢業,就會聯想到就業。畢業季的同時也是就業季,每年的春季就是台灣的應屆畢業生們煩躁的時候,或是參加研究所考試,或是要準備各項工作的面試,在學校也會舉辦校園徵才博覽會和各項企業徵才的宣傳活動,以學校為媒介,讓學生跟企業進行互動。當然,這樣的活動只是眾多就業和雇傭媒合方式的其中一項而已。不過在德國的校園,我一直都沒有注意到這樣的活動。有一天終於想到,於是就問了問璐平,她說:「對啊!在德國是沒有這種徵才活動的!大家的畢業時間也不一定一樣,就業規劃也不同,想要什麼就自己去找的,學校是學習的地方,沒有特別在幫助學生關於就業的事情的!」
那天會想到要提問,其實是因為正好在臉書上看到去美國交換的朋友發了一篇動態,說到在她去的那間學校,即便在一年級的課堂上,幾乎每周都會聽到老師提供各種學期間和假期時候的實習機會,課餘時間也經常會提供諮詢時間,幫助學生們撰寫自己的履歷和自傳,簡單來說,就是提供學生們非常多未來就業時的幫助。好像每次聽到這樣的分享,台灣學生們都會很羨慕,現在不只台灣學生很羨慕,德國學生也表示很羨慕!璐平說,她也是挺嚮往美國學校都會給學生很多未來就業的資源,不像在德國什麼都要自己摸索自己來,所以她才選擇了Fachhochschle(應用科技大學),相對於Universitaet可以獲得更多的就業資源。
對於這個現象,我倒是有個想法,歐洲擁有很悠久的大學教育歷史,大學的設立原意,就並非是為了學生的就業做訓練,而是讓有志於學的人學習、研究學問的地方(有個有趣的現象是,很多有名的古老大學都位在交通不太發達的小地方!大概是需要一個可以讓人潛心修習的地方吧!)。當然,隨著時代的變遷,越來越多人受大學教育,越來越多受過高等教育的學生投入就業市場,學歷和就業的關聯性越來越大,學校的立場也會需要隨之做調整。而德國的學生雖然可以從學校方面獲得的就業資源並不太多(當然,也是有越來越多的趨勢),但是從基礎教育一路培養上來的獨立自主更是難能可貴的能力,「就是提早死心了!提早做準備!」璐平說的!哈哈哈!
當然話也不能都這樣說,經常我們會犯一個毛病,看到了一些片面的事情,就會放大概括到全面來講。或許我們在某一面向看到了美國學生擁有的許多資源,但是也不能忽略在另一個面向裡,他們個人所付出的努力。在台灣可以注意到一個值得討論的現象,學生們會有一個聲音說:在學校所學根本都在工作上用不到!但同時也存在另一種聲音說:我不希望學校成為職業訓練所!追究這兩種想法並存的矛盾可能會需要探究到很廣的社會和教育層面,但是若是只探討最基本事情,就是關於學生自己的態度,無論外在的幫助多或寡,要學著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才會知道需要追求的是什麼樣的資源,畢竟無論如何,人生的未來都是自己要負責的。
留言列表